試圖改變高敏感孩子前,先想想自已的價值觀

「孩子們的派對過得如何?」剛運動完,我傳訊關心帶著孩子們參加同學生日派對的老丹。

「爛透了。」

「我以後再也不要帶女兒去任何派對,她讓我感覺超丟臉。」回到家後,老丹慍怒地說。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快七歲的Lara,每次都興奮地央求要參加同學的生日派對,但往往一到現場,因為人多、種種環境刺激而屢屢當機──不是當眾害怕地捲曲成一顆球,就是在孩子們在吃派對餐時黏在爸媽身上,退化成巨嬰,無論最好的朋友怎麼邀請,她都無法再跨出一步。

「唉,我曉得,但這就是她的高度敏感使然。我想,近期如果再收到派對邀請,我們就婉拒吧。給Lara更多時間,將來她年紀大一點,比較知道如何控制外在刺激,我們再試試。」

「可是,她會超失望,而且社交……」聽到我要取消Lara參加日後的生日會,方才咬牙切齒、發誓不再帶女兒參加生日會的老丹突然又後悔起來。

畢竟,澳洲是個非常重視社交的國家,從嬰兒時期的play group和幼兒時期的play date已經可一窺端倪。

但,這真的是我們要給孩子的嗎?即使經過這麼多次經驗,知道她的高度敏感會讓她在人群中當機,也仍要為了「合群」而希望她去適應?

說到底,我和老丹也是高度敏感,不愛社交的人。

年輕時總渴望被接納,卻又在逼迫自己參加活動後覺得格格不入。

直到年過三十開始向內探索心靈層面,我才學習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沒有廣闊的交友圈,真的活不下去嗎?認同與接納,只能等待他人給予嗎?

試圖改變孩子之前,先想想自己的價值觀

「高度敏感兒童可能比較晚才不吸拇指、不隨時帶著心愛的熊熊、離開你的時候不哭。你可能希望孩子盡快停止,免得其他孩子取笑他。你也可能希望孩子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情感,用自己的速度長大。」長期研究高敏感性格的依蓮.艾倫博士在《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中如是說。

「如果你想打破性別刻板印象,就可能有個容易哭,喜歡烹飪或插花的兒子,或是不喜歡玩芭比娃娃的女兒;如果你希望孩子喜歡閱讀、不愛看電視,他可能聽不懂同學在聊些什麼。」

艾倫博士強調:你想要改變社會嗎?還是要孩子改變自己?這是個人選擇,沒有標準答案,但是需要好好想一想。一如艾倫博士自己家中不吃肉和糖,但因為孩子時常被同學取笑,她最後為了讓孩子更能適應社會,便放寬標準,買素肉與放棄不讓孩子吃糖的規矩。

是「縱容」還是「必要措施」

如果父母本身也是高敏人,優點是因為對外部刺激的觀察較常人深刻,加上自己本身也深知高度敏感的痛苦,所以很能同理高敏感孩子;但缺點也可能因為如此,造成界線薄弱,形成過度保護的局面。

以上可能也是許多高敏感父母在育兒上時常遇到的困擾:擔怕孩子刺激過多,卻又恐懼自己過度介入。

我在看了許多專家撰寫關於高敏感特質的書籍後,卻發現了一個有趣的點:即使是專家,對於高敏感族群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日本精神科醫師長沼睦雄在書中曾分享一個案例:一名同樣是高度敏感的母親,孩子在小學四年級時因為不適應校園生活拒學,後來孩子進了特教班,採取一對一教學,期間母親都陪在身邊。長沼睦雄認為,這樣的過度保護是一種柔性虐待。

看到這段話,我有股淡淡的哀傷。

因為曾經,我也是拒學的孩子。

我的高度敏感,加上兒時長期看家中長輩爭執又無能為力的心,讓我在15歲那年突然無法走進校園。

試過各種方法,看過各種醫生,我的母親最後只能讓我留在家中休息。

在旁人眼裡,我大概就是那個「任性&被寵壞的小孩」。但我的母親從來沒有因此罵過我,或強迫我要適應學校。

如今想來,當時若非母親讓我休學在家,我現在大概已不在這個世界上,也無法陪兩個孩子重新體驗童年,甚至陪他們學著與「高敏感特質」共處吧。

回到長沼睦雄醫師分享的案例:也許文中母親真的是過度保護吧?但如何算是過度保護?真的是因為「過度保護」,造成孩子無法適應社會?還是因為孩子真的無法適應社會,因而造就母親採取了「必要措施」?因為就我看來,醫師的判斷也僅能依照在診間的紀錄與晤談,但這對母女近十年來的生活點滴他恐怕沒有(也無法)真實體會。

答應孩子的要求並不叫「縱容」 

我的疑惑,在同是日本精神科醫師/兒童諮商心理醫生的明橋大二的《好好說慢慢懂,不吼不罵力量大》一書獲得不同的看法。

明橋大二醫生在書中是這樣分享的:

養育高敏感孩子的父母,常常會聽到旁人批評他們「過度保護孩子」或是「太聽孩子的話」。 

總歸那些話的意思幾乎是,因為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孩子才會養成那樣。 

通常在這個時候,明橋大二醫生都會請大家試著思考一件事:父母的教育方式可能不是孩子行為的「原因」,而是「結果」。例如:並不是因為父母過度保護,孩子才無法適應幼兒園/學校,而是因為孩子本身具有敏感的特質,不太能適應新的環境,內心非常焦慮,所以父母只好暫時陪伴他們。 

明明父母應對的方式是孩子行為的「結果」,卻被誤認為是「原因」,導致在許多支援現場出現父母已經很困擾了,又無端被逼到絕境的情況。 

明橋大二醫生醫師認為:顧及孩子的心情才是面對高敏感孩子的最佳處理方式。

選擇讓你與孩子舒服的方式來體驗

科學家曾說:我們所處的世界並非真實的世界,而是透過每個人五感來投射出自己心中的樣貌。

過去我在育兒裡迷惘了許久,焦慮這麼多育兒派別,究竟選哪一派來育兒才是「對的」。

現在,我的糾結仍有,但我越來越能對自己說:「每一個選擇都是一場體驗,無關好壞。如果可以,選擇讓你與孩子都覺得舒服的方式,來體驗這場人生旅程吧。」


陪孩子用自己的步調來適應生活

Lara是她的教室中唯一上學還需要媽媽送到教室門口,再由老師領進教室的。

我和Lara針對這個問題深聊了許多次,也和老師通信無數次。

女兒總說:「我也不知道,可是我早上就是會害怕一個人進教室。」

這一年多來,威脅利誘加柔性勸導我都用過,但通通沒用。

直到上周,Lara突然自己想開了,我們一如往常走到教室外,她選擇獨自地走入教室,我和老師都很驚豔,她更因此獲頒了一張勇氣小卡。

孩子的改變在在提醒我:在企圖改變高敏感孩子之前,也許我們更該做的,是想想自己的價值觀,並給予孩子更多的時間,陪他們找出最適合他們面對社會的步調。

發文作者

我們是澳洲的吉爾家!成員由一個不諳中文的天兵爸爸、兩個相差一歲每天爭吵的姊弟,以及一個理智線常斷裂的媽媽組成。育兒之路從第一天開始,就註定充滿歡笑與淚水。但無論妳在哪裡,我想讓妳知道:育兒路上不需踽踽獨行。讓我們一家用歡笑與感恩,陪妳一起寬心育兒!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