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教養

上週逛超市時,門口一對澳洲母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母親因其他事分神而在門邊稍停,她約莫12歲的兒子遂走進超市先行拿購物車。等媽媽隨後進來,她告訴兒子「不要小的,我要大的購物車!」

兒子不耐煩地邊換車邊訐譙:「真是@$&@$@!」
媽媽馬上訓斥:「不准說髒話!」

接著兒子發現購物車上的折疊椅翻不下來,挫折地邊弄低聲咕噥,豈料下一秒母親高分貝罵道:「你真是$&@&$笨蛋!」

回家和老公聊起我在超市的一段所見所聞,他搖頭嘆息,難過地說:「我最討厭這樣的事發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面你的鏡子;當你面對社會以仇恨,他便是那面頭一時間反射給你醜陋面貌的鏡子。」

情緒人人有,但我們之所以是父母,就是因為我們比孩子多了一份更成熟的控制能力。

我家澳洲爸爸的鏡子教養觀

我家老丹是個傳統的男人&澳洲佬,粗話時而有之,但自從兩個孩子出生後,我真實地見到他非常盡力控管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語;一如四年多前剛聽到要當爸爸時,他瞬間戒掉了十幾年的煙癮。過程猶如荊棘塞途,但他有所堅持。

不愛閱讀的老丹,孩子出生後他重新學習,讓自己陪孩子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或是被我逼迫)。因為他深刻明白 :孩子是一面鏡子,你怎麼做,他們怎麼學。

幾年前剛買房,我和老丹花了整整一週的聖誕假期,日以繼夜地改造我們小小的後院空間。為了省下澳洲昂貴的人工,從打掉原有的水泥地磚到鋪設新的木頭甲板,全程由老公youtube自學規劃。由於當時的資金和時間只夠改造一半空間,另一邊只好先暫時鋪上人工草皮防止揚塵,我們計畫隔年再繼續。孰料後來孩子陸續出生,計畫只好無限延期,好不容易到了2018年的聖誕,孩子尚且能在屋內用電影打發,我們終於能繼續後院甲板的改造計畫。



然而此次工程,三歲的女兒也貢獻了極大的心力。看我和爸爸以磨砂機在打磨木條上的舊漆,Lara自告奮勇要求加入,令我意外(也不意外)的是老公除了一口答應,更教女兒怎麼使用磨砂機,並耐心地一旁陪伴,直到女兒磨膩為止。這些看老公與孩子共事的日子以來,我越發體認到:當你願意相信孩子並給予越多行使的權力,他們所能成就的事往往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原來這樣的教養,源自婆婆一家

假日拜訪小姑,小姑進房泡咖啡,兩個孩子一前一後好奇地跟著,弟弟率先爬上凳子作勢要幫忙。小姑非但沒趕人,更拉來另一張椅子讓晚了一步的Lara也一起參與。童年的記憶中,有一幕是五歲不到的我拿著一杯牛奶,想像自己是優秀的調酒師,從桌子這一頭將杯子一滑就能巧妙地將飲品送到另一頭的賓客手上。當我一滑,杯子卻不受控,結果牛奶灑了一桌,隨之而來是長輩的大聲斥責:「妳在搞什麼鬼!」

隨著眼前熱水壺的蒸氣氤氳,我的視線慢慢回到眼前兩個雀躍期待的孩子身上。當然大人知道熱水的危險性,但小姑不說「不准」,而是給孩子一個合理範圍內的機會嘗試,並事後偷偷對我和丹尼爾眨眨眼:「咖啡可能加了太多牛奶(因著孩子幫忙)…..擔待一點唄。」

不曉得其他的澳洲人是否也如此,但我的婆家們,從不因為孩子小而「只能一旁坐著看/坐著等/不要碰」,而是自然地讓他們從小參與做菜/家務等活動,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搬離父母了,也能更快獨立。

上班時,一則標語在教室的書架上引起我的目光:A person is a person, no matter how small.(無論一個人多渺小,都有他獨一無二的價值) 孩子雖小,但實在不應替他們的能力設限,我們大人能做的,反而是在適當範圍內鼓勵孩子們去嘗試。不敢說我現在已能全然寬心育兒,但我感念身邊有著這些良師益友,陪我這個多慮母親一起學習相信孩子,練習放手。

發文作者

我們是澳洲的吉爾家!成員由一個不諳中文的天兵爸爸、兩個相差一歲每天爭吵的姊弟,以及一個理智線常斷裂的媽媽組成。育兒之路從第一天開始,就註定充滿歡笑與淚水。但無論妳在哪裡,我想讓妳知道:育兒路上不需踽踽獨行。讓我們一家用歡笑與感恩,陪妳一起寬心育兒!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