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兩個高敏感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便有的分離焦慮,即使如今到了小學,卻沒有減緩的趨勢。儘管我和孩子彼此都明白,早晨的小別彼此仍能過得精采,但每早一來到教室外,孩子仍一秒崩潰──淚灑校門是我們的日常。直到兩個月前,我決定接下來要帶孩子們回台長待一年。除了打包行李外,也開始著手準備返台的定居文件,對孩子們生活中原先較為嚴格的規定也隨之鬆動。想不到,這一個鬆動,竟如蝴蝶效應,為家裡氣氛帶來了巨大的改變。首先是我與先生過去容易遇事劍拔弩張的關係。因為明白接下來只有我帶孩子回台,這是十年來我和老公首次離開彼此這麼久,許多生活中的摩擦突然之間也變得無關緊要──我不再對著老公耳提面命或嘮叨,而先生少了被碎念的次數,以往假日總是藉口睡覺不出門或外出滑手機的他,這下更願意拿出心力在假日陪伴孩子,珍惜我們一家在澳洲的日子。另外我對孩子的要求也稍微鬆綁:過去因為擔心他們會因為澳洲的英文環境而忘了媽媽的母語,於是除了每天會母子一起共讀中文繪本外,在孩子的享樂上我也是大半限制只能看中文。孩子其實對於這樣的安排未曾抱怨,也很享受中文的娛樂消遣,我們也因為孩子越發流利的中文表達,而讓母子三人的關係更為緊密。但我後來發現,因為他們太習慣在生活裡使用中文,導致英文的詞彙遠不及同儕,在學校上課其實有點辛苦。而今既然決定要回台長住,我遂逐漸開放讓孩子開始看英文卡通,也允許他們偶爾與同學做視訊。僅僅是這樣的改變,卻讓姊弟在學校的最後兩個月裡自信瞬間爆發,尤其是上小學哭了快兩年的老大Lara,在我放寬規定的一週後,一個早晨竟自動告訴我「媽媽,那我自己先去教室好了!」自此之後每天自信走向教室,簡直和先前那個送到教室門口還需要老師、同學出來帶人的她有著天壤之別。除了對規定的鬆綁促成了孩子的轉變,更大一個原因更可能是來自我的改變:過去孩子在學校常出現無名的耽怕與退縮,除了外界刺激容易超過他們所能負荷,他們也時常與我緊張與拘束的頻率共振著。直到返鄉在即,我心中終於有股「終於不用刻意勉強自己」的安心。我聽從心理師的建議,多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做自己想做的事,而非以外界對於媽媽/太太的標準來勉強自己。當我開始放過自己,我過去的失眠開始好轉;當我開始找機會做瑜珈,透過感受肌肉收縮伸展之間,我覺得自己散發的能量不再那麼緊繃。當我開始接受自己當下的樣子,我也開始能夠接受先生與孩子真實的樣子。「沒錯,這就是蝴蝶效應啊。」心理師朋友聽到我家的改變後這麼說。「媽媽就像一台車,當這台車子開得穩,車上的乘客(孩子)自然比較感覺不到顛簸。當改變從妳自己開始,身旁的人也會跟著改變。」她笑著恭喜我。透過孩子的自信變化,使我確切明白:我的掌控不會讓他們更好,反倒讓他們無所適從;與其緊抓著線控制他們怎麼飛,不如讓他們看媽媽怎麼飛,並知道我隨時歡迎他們一起並肩飛翔。
當我決定放過自己的那一刻,也成為終結孩子兩年上學焦慮的瞬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