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週前的學校假期,孩子們參加安親班的活動,騎了許久的腳踏車,度過一個充實愉快的一天。
當晚,姊弟就寢時,倆人依舊嘰嘰喳喳地聊個不停,回味白天在安親班的趣事。「媽媽,我們還不累!想再聊一下天!」他們對我說。看著孩子如此興味盎然,我不好意思掃興、打斷他們回味白天的快樂,心想:「再等一下,應該沒關係吧。」卻完全沒意識到,一整天的活動下來,孩子可能因為過累而睡不著。
直到我忙完家中的雜事,一晃眼,時間早又過了一小時,才發現開心的喧囂聲仍從孩子們的房間傳來。由於隔天還要上班,疲倦爆表的我只好慎重地告訴姊弟:「十分鐘後如果你們還是在玩,我只好請你們出來站一分鐘,讓心安靜一下。」
果不其然,累過頭的姊弟沒在聽,吵雜依舊,於是十分鐘後我開門告訴孩子:「請你們兩個出來各站一分鐘安靜下來。我只是要你們知道媽媽是認真的,因為不睡覺,你們的身體無法好好工作。」
「媽媽──我要抱抱!」被我帶出房門的小丹,我剛鬆開手,他便突然爆哭,話裡好多委屈。
「那等一分鐘結束再抱。因為我想要你明白,我剛剛的話是認真的。」我站在離小丹不遠的地方,內心煎熬地看著微波爐上的計時器。
一分鐘後計時器響起,Lara和我道過晚安回床上休息,小丹則是情緒難掩激動地繼續哭。
過了一會,小丹哭聲漸歇,但對我怒目而視,齜牙咧嘴道:「我不要回房間!因為妳說我要罰站不能睡覺!」
「我是說,請你來站一分鐘安靜一下,因為我剛剛講了至少三次請你們睡覺,但我覺得你沒有聽見我──。」
「不──!妳說我-不-能-睡-覺!」小丹不讓我多做解釋,並開始大聲地重複著這句話。
帶著萬分疲倦,我直接抱起小丹回房。但他一沾到床,便旋即跳下,拗著脾氣立刻回到廚房原位蹲下,皺眉噘嘴,瞪著前方的一片黑暗──無聲地向我宣戰。
表面我力做鎮定,盡力將自己的情緒抽離。但疲倦的我當下真的很想崩解成一塊塊碎片或化成一攤水在地上,內心也免不了責備自己:「早知道剛剛就抱他了,現在可好,帶出更多情緒,離上床時間又更遠了。」
當下的我,原以為因為那一分鐘「不抱」的延遲,才延伸成後面一小時的崩潰。但其實我一開始就錯了──因為不想當個「掃興」的媽媽,而刻意打破了孩子就寢時間的規律性,卻沒有注意到孩子身體的疲倦──這才是造就小丹被我責罵後情緒一發不可收拾的原因。
想起何翩翩老師曾在《為管教立界線:翩翩老師的25個心法,引導孩子邁向獨立》一書曾說:
所謂的「跟隨孩子」不是要我們跟隨著孩子的情緒、讓孩子隨意而為,或是不加判斷與思考地順從孩子。真正的跟隨孩子,必須清楚孩子真實的需要是什麼,因為我們跟隨的是他們的發展,而不是他們尚未成熟的情緒。
想不到,自己為了想當個開明隨和的母親,卻忘了設立界線的重要性,因此害了自己與孩子。
──
陪小丹不知坐了多久,他仍舊不和我說話、不准我碰。我有點悵然地起身,在他身旁的廚房檯面上默默準備起隔天孩子安親班的午餐。
五分鐘後,小丹大概覺得對媽媽的試探夠了(或大概覺得我夠累了),突然從廚房檯面另一端探出頭來,對我慧黠一笑:「哈囉馬麻!」接著跑來與我擁抱,牽著我的手陪他回房間就寢。
如何掌握教養中那細膩的界線確實不容易,而難就難在界線往往因人而異,因地制宜。但謝謝孩子,總願意在我踏錯步後無條件接納,讓我在錯誤裡不斷嘗試,成為一個更美好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