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我仍深深記得:8年前我還在當幼教老師時,班上一個還拿著奶瓶的兩歲小詹姆士如何攫取了我的目光。
當其他同齡小小孩遇上有苦難言的情境(譬如別人搶他的玩具,或是活動還沒做完但老師沒注意而收走時)時,詹姆士比較少大聲哭叫,反倒能以口語表達他的需求,並在師長解釋後更快獲得慰藉。
小詹姆士讓人驚豔的口語表達能力與理解力讓我甚至好奇,放學時我問了媽媽,才發現了促成孩子成熟的口語表達與理解力的催化劑是──親子共讀。
詹姆士媽媽告訴我,她在詹姆士剛出生就開始「共讀」了。
但要和新生兒共讀什麼?詹姆士媽媽說:唸出任何廣告單上的文字、逛超市時貨架上的食品(這點我在澳洲超市很常看見媽媽與寶寶如此互動),甚至大人自己在看的書。
「別人大概覺得我瘋了,但我覺得詹姆士會懂。」媽媽笑著聳聳肩。然而這樣早期便開始培養的共讀習慣,讓詹姆士才兩歲便對書愛不釋手,下課除了和朋友玩卡車,也常見他專心地在樹下聽老師念繪本。
也因為看見共讀對小詹姆士帶來的影響,當我自己兩年後成了母親,迫不及待地如法炮製。至今每日的親子共讀已經持續快六年半,我果然也看見了書對於孩子的想像力、口語表達能力、理解力,甚至是中文識字力的「正面影響」。
不僅如此,親子閱讀也成了每天繁忙生活中,唯一我能放慢步調、好好與孩子互動的親密時光──我們相互依偎著唸書,輪流分享想法,甚至延伸到學校生活,時間彷彿靜止。
親子共讀之於我和孩子,不是每日須完成的瑣事,而是一個讓人殷殷期盼的約會,它讓我們的親子關係更加緊密。

我們如何從小親子共讀
我家兩個孩子大概都是在4-6個月大時,開始讓他們躺在我的大腿上看布書、硬頁翻翻書,或是音樂書。大概到了三歲左右,比較不會撕書了,才增加看一般繪本的頻率(在此之前我家的書時常遭孩子無心摧殘。媽媽的心臟要夠強壯,並耐心引導孩子)。


(上圖解: 布書、音樂書都很適合三歲以下的孩子使用)

(上圖解: 其實對小小孩來說,最棒的閱讀區就是爸媽的大腿!)
孩子的作息,需要大人幫忙建立規律;同樣的,孩子閱讀的習慣,也有賴父母幫忙一起培養。
1) 定時:我們的共讀時間固定排在睡前10-15分鐘──不需多,但要持續。
即使當天再忙再累,也會快速地唸過一本書。因著從小養成這個習慣,導致有時外出回家晚了,孩子卻不願睡覺,因為他們覺得沒看書「不對勁」。
2) 定點:我固定與孩子在書房共讀。
一來書房中只有書和我的書桌,沒有其他玩具干擾,又可關上門,不受爸爸在客廳看電視的聲音影響。
倘若遇上孩子某個晚上不想共讀,我會尊重,隔天再邀請(尤其是三歲前還沒養成閱讀習慣的小小孩),或是老實告知我很想念和他共讀的時光,那是媽媽最幸福的時刻(對於年齡稍大的孩子)──這招常會讓我的孩子隔天親自拿書來找我約會。
此外,有兩點也是我認為親子共讀時很重要的一環:
1)尊重孩子的選書:無論孩子想要重複看同一本繪本,或是看「相對簡單的書」,甚至是漫畫,都要能尊重孩子的決定。(因為大人自己對書也有偏好呀)
2)指讀:共讀時透過用手指讀文字(只要流暢地搭配說話的速度滑過去就好),讓孩子漸漸明白書中的中文字其實是有意思的,甚至形成一字對一音的概念。
這麼做的附加價值是孩子會從閱讀中自然而然的識字──這也是我家姐姐在澳洲英語環境中得到的驚豔中文成果。(沒有上中文學校,單靠近一年的親子共讀加入指讀,而形成了她對中文字的敏感度,因閱讀認識了不少字)
然而共讀的大忌是:大人自己把共讀視為一件苦差事,或強迫小孩一定要共讀「某一本大人想唸的書」、或一定要「看多久才准離開」──不開心或被強迫的情緒,會使孩子將「痛苦」與親子共讀做連結,敬「共讀」而遠之。
雙寶親子共讀經驗
我家姊弟僅差一歲半,一開始共讀的內容差不多,但「手足爭寵」才讓人頭痛。

(上圖解: 「親子共讀」之於小小孩恐是「能和父母獨處的寶貴時光」,三歲前為了手足和諧我們通常會和姊弟分別親子共讀)
「親子共讀」之於小小孩子恐是「能和父母獨處的寶貴時光」,所以為了手足和諧,在三歲以前,我們的親子共讀作法是:
1) 姊弟分開親子共讀:睡前爸爸唸書給弟弟,媽媽念給姊姊聽(大概各10分鐘),盡可能讓孩子都有父母全然的注意力,隔天再交換。
2) 遇上孩子們一看書就落跑:對我而言最有用的辦法是──耐心、耐心、耐心。孩子今天不看,明天再邀請!或是大人在孩子身旁興味盎然地朗讀繪本,孩子反而會因為好奇而被吸引過來共讀。
3) 避免小小孩撕書:帶著孩子的小手輕輕撫摸書並不斷提醒「書會受傷」,也選擇比較堅固的硬頁翻翻書,等孩子年紀稍長再逐漸換成一般的繪本。

(上圖解:等孩子年紀稍長(我家是三歲後)再逐漸換成一般的繪本,以避免書的早夭)
三歲後,我仍會在同一個時間和姊弟一起共讀。但因為此時孩子們對書的主題喜好不同,我會給孩子選擇:
1) 各自選2本想看的繪本,讓媽媽輪流唸。
2) 當我唸姊姊書的同時,弟弟可選擇一起聽。若是沒有興趣,則他可選擇在旁邊看自己的書/畫畫,反之亦然──我希望透過不強迫的方式,幫助孩子維持睡前10分鐘的共讀習慣。

兒時不愛學習、甚至有學習困難的先生,在姊弟上了小學後,因為監督英文作業的責任落到他肩上,不得不硬著頭皮陪伴唸繪本與橋梁書──但漸漸地,藉由陪伴孩子,卻也幫先生重新經驗了童年:許多童年時他不曾聽過的童話故事,如今卻因為孩子而有了新的體驗。
(全文請見《陪孩子共讀,竟幫爸爸重拾閱讀的信心與勇氣》)
幫助親子閱讀事半功倍的家庭閱讀角

(上圖解:我家閱讀角的出現,始於客廳。)
我覺得,房子無論大小,若能設立一處閱讀角,更能幫助孩子習慣,甚至愛上閱讀。
猶記以往在澳洲幼兒園工作,儘管班上的孩子才2歲,每回要變更教室擺設,同事必定會確認教室中有個孩子可使用的舒服閱讀角。
看著孩子從年初無視閱讀角地破壞,到年中習慣慢慢地養成,甚至開始享受在小天地裡閱讀(哪怕只有一分鐘)的滋味,我心中滿滿感動。
也因此,我在孩子一兩歲時,便在家中慢慢布置閱讀角(一開始在客廳),後來更不惜把兒子的臥房變成書房,為了確定孩子在看書時有個「寧靜舒適」的環境、減少其他刺激干擾(例如電視)。
閱讀角的設置不需複雜:只要有能陳列書的書架、足夠的光源,還有讓孩子可舒服閱讀的座位,便是一個完美的閱讀角。

(上圖解:兒子原本的臥房被我改成書房;寶寶時期拿來收納衣服和玩具的IKEA置物櫃則成最好用的「書櫃」。)

(上圖解:同樣也是從IKEA買的相片展示架,便宜又非常適合展示孩子的繪本。)

(上圖解:閱讀角的設置不需複雜,只要有能陳列書的書架、足夠的光源,還有讓孩子可舒服閱讀的座位,便是一個完美的閱讀角。(此為飯廳的角落))

(上圖解:只需要一個裝書的箱子,外出也能有個行動閱讀角!)
我們如何挑選共讀書
三歲前,我會透過材質(翻翻書/機關書/硬頁書)以及主題(和孩子日常生活相關:如交通工具/動物/水果/家人)來為孩子挑書。

(上圖解:為孩子選書的一大重點是:主題能和日常生活做連結)

(上圖解:展示架的好處,就是能隨著不同節慶放置相關主題的繪本)
三歲後,除了挑選一些我自己也很有興趣的繪本,我也會不定期邀請孩子一起和我上網選書,因為書就像衣服,需要時常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替換。我通常以孩子有興趣的主題與繪本風格為主,只要內容是適齡的,我便會一概接受。
此外,漫畫──也是我在孩子五歲後開放的選項。
漫畫的好處是,畫風生動、文字貼近生活,尤其我們住在海外,中文資源不多,漫畫便是另一種吸引大孩子喜歡中文(甚至任何語言)的絕佳資源──也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許雅寧、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stephen krashen在提及如何幫助孩子愛上閱讀的其中一個方法。並且,目前坊間有許多內容用心的教育性質漫畫,像是《達克比辦案》、《紅豆綠豆碰》、《怪傑佐羅力》、《漫畫大英百科》……等。

(上圖解:不定期邀請孩子一起上網選書很重要,因為書就像衣服,需要時常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替換;並以孩子有興趣的主題與繪本風格為主。只要內容是適齡的,我們應該盡量接受,甚至是漫畫。)

(上圖解:親子共讀不一定要「坐著」,也可以融入生活喔。我和姊弟共讀《給孩子的廚房實驗室》後一起動手做簡單的實驗)
親子共讀是場長遠的旅程
能和孩子儘早開始親子共讀,絕對是種幸福。
但如果錯過了,現在開始也絕不嫌遲──因為親子共讀是趟長遠的旅程,而你永遠會是孩子路上最好的嚮導與旅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