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接孩子時,空中還飄著細細雨絲。為了避開下課時校門口擁擠人潮,我和孩子們刻意在教室外多停留了五分鐘才準備走往校門。
上一秒還開心地向朋友道別的Lara,下一秒突然摘下開心的面具,變身為帶刺的刺蝟,憤怒地對我說:「我不要走路!我要抱抱!」
我的重訓百日,看來用在一時──特別是這些放學後,孩子情緒與體力都透支的時刻。
原來你也有高敏感孩子
當我一手抱著二十多公斤的Lara,一手牽著小丹,在接近校門口時,Lara突然從我身上跳下,開心尖叫著跑往校門旁的空地──原來她看見好朋友奧立佛正撐著一把大傘在空地上徘徊。當孩子們開心地聚在一起聊天時,我瞥見一旁坐在花叢水泥磚上等奧利佛的爸爸提姆。
「你們還沒回家呀?」我和提姆打了招呼。
我記得放學鐘響,在我接過Lara的同時,奧利佛就直接衝往校門口找爸爸了。
提姆給我一個苦笑:「唉,是這樣的,奧利佛堅持要撐大傘,但校門口那麼窄,我只是提醒他雨傘不要戳到旁邊的人,他就突然崩潰,再也不願繼續走了(於是在校門旁的空地徘迴,提姆在一旁等他)。直到現在他看到Lara,才又突然變了一個人。」
「哈,我完全懂你。」我把方才Lara因為情緒和體力透支而必須被抱著走的情形和提姆分享。
「我不知道奧利佛怎麼了?升上一年級,照理說是更習慣學校了?但他每天放學就累得半死。」
「在老師與同學面前,他是個超貼心的學生與朋友;但一回到家,他就不時崩潰,成了最難搞的孩子……」提姆繼續說。
因為奧利佛也是個高敏感孩子呀,我心中想著,回以提姆一個「我完全懂你」的神情:「提姆,我超有感,因為那也是Lara的寫照。」
我聊起Lara在情緒上的起伏、每天上學前的掙扎、以及下課後時常透支的體力……聽後提姆突然如釋重負道:「太好了,聽妳這麼說,我覺得不那麼糟了。原來我(有這樣高敏感的孩子)並不孤單。」
照顧孩子很累,照顧高敏感孩子,父母的身心更時常飽受煎熬:
煎熬著那些──
孩子對環境適應不良的焦慮;
孩子被芝麻小事引爆的地雷;
孩子無以言說而不斷崩潰的難受;
忍不住責罵孩子而事後自責的愧疚。
我突然感受到:和提姆分享孩子間相似的狀況,並相濡以沫,便是給了彼此面對忙碌生活最直接的安慰與支持。
有時候,教養孩子需要被解決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知道「面對問題,我們不是孤單一人」的安心感。
幫助高敏感孩子適應這個非高敏感的社會
高敏感孩子不僅在嬰兒時期較難照顧,等到上了幼兒園或小學,情緒更時常如雲霄飛車,忽上忽下,惹得父母頭痛不已。
照顧高敏感孩子,除了需要成人更多的包容與同理外,幫助他們適應這個非高敏感的社會也很重要。
心理醫師伊蓮.艾倫博士(Dr. Elaine Aron)的《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和瑪麗.希迪.庫欽卡博士(Mary Sheedy Kurcinka, Ed. D.)的《開啟「高需求小孩」的正向天賦》兩本書是我陪伴兩個高敏感孩子的葵花寶典。在此也和大家分享幾個我閱讀後一直在實踐、並覺得有實質幫助的方法:
一)設定外出聚會時間,聚會時人不要過多
通常高敏感孩子不喜歡人過多的場合,控制外出的時間(例如三小時)也將大大減少高敏感孩子受到環境過多的刺激。
二)不過度逼迫孩子,允許孩子一步步慢慢嘗試新事物
我們可以陪伴並鼓勵孩子嘗試新事物,但高敏感孩子時常需要比其他孩子更多的時間來適應新事物/環境。倘若鼓勵後孩子還是害怕,則選擇同理他的感覺,不再逼迫。因為害怕的時候,孩子什麼也學不會。
三)必免讓孩子有太多社交活動
即使是外向的高敏感兒童,也比一般兒童需要更多的安靜時間。許多家長建議每週只做一次社交活動,避免壓力比較大的球隊活動,並記得,孩子可能永遠不會有很多朋友、會被貼標籤、總是容易哭。但這就是和敏感、熱情、有創意的個性與生俱來的特質。
四)上學前多預留時間準備;放學時明確表示什麼時候會來接
高敏感小孩轉換環境的能力比較弱,往往需要更多時間做準備。專家建議可在早上出門前多預留15分鐘讓孩子準備;放學時則讓孩子知道明確的接送時間,如「下午在安親班吃過點心後我就會來接你(如果孩子還不會看時間)。」
五)保持延續性,幫助孩子「轉換」環境
例如:晚餐時間到了,廚房傳來陌生的氣味,孩子可能在玩很有趣的遊戲,樂在其中。父母可以事先給予時間上的提醒,例如設鬧鐘10分鐘給予準備;若時間到後孩子仍無法抽離,告訴他:「如果你想的話,可以把卡車帶到餐桌邊。」
六)盡量提供緩衝,減少過多刺激
由於高敏感孩子容易因為環境刺激過多而更快疲倦,不妨在外出時做好準備,提供緩衝。例如看煙火時準備耳塞;外出時多帶一點食物(高敏感孩子常常無法注意到自己的生理需要);去沙灘玩多準備一套換洗衣物。
七)同理並協助表達孩子的感受
例如:「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是因為鞋子裡有石頭。」同時提醒孩子狀況不會一直持續,「所以我們走到那裏去就能把鞋子用乾淨了。」
八)換個角度看待孩子與生俱來的特質
高敏感孩子的特質是與生俱來,和育兒方法沒有關係,我們若能換個角度看待孩子的特質,便能將其變為孩子的優點。
例如:
「怕生」可以解讀成「因為孩子知道不能隨便跟陌生人說話」
「愛操心」可以解讀成「多方評估各種風險,較少犯錯」
「容易受傷」可以解讀成「善解人意」
「高敏感」是理解孩子的訣竅,而非貼在孩子身上的標籤
我還深刻記得自己上幼兒園的時候,因為不喜歡綠豆湯中綠豆的粒粒口感、或是豆腐湯中的豆腐味道而大哭,讓老師頭痛不已;學生時期要在音樂課上表演就害怕地胃痛、手抖的恐懼;甚至因為天氣熱就足以讓我情緒暴躁不已……總之許多在別人眼中看似芝麻綠豆般的小事,卻足以困擾我良久。
而這些糾結於心頭三十多年的煩惱,終於在幾年前為了理解孩子的高需求而意外有了一線曙光:原來有種人格特質,叫做「高敏感」。
在《好好說慢慢懂,不吼不罵力量大:陪伴高敏感孩子的親子情緒教養課》一書中,作者明橋大二心理醫生寫道:有人會覺得「高敏感孩子不就是一個用來強行把自己的價值觀,放在孩子身上的新標籤嗎?」確實,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但這個社會仍然會要求大家做一樣的事。只要和其他人不一樣,人們就會認為個人很任性,或質疑其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如果是這樣的話,我認為應該活用高敏感孩子這個詞彙,作為理解每個孩子的訣竅,而不是當成貼在孩子身上的標籤。
只要大家能多一些同理心,高敏感孩子就會像是換個人似的,變得活潑有朝氣,並發展出自身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