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最契合的完美對象,只有投入心力經營的伴侶關係

今年是我和先生結婚第十年,結婚前,朋友曾開玩笑:「結婚是愛情的墳墓喔!」

當時我對此不以為然,但我卻在結婚、生了孩子後,幾度遇到婚姻危機。

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步入婚姻就像經營一間公司,兩人時相處容易,然而隨著新成員的報到,要分工與投入的時間增加,自己的自由則減少了,這些瑣事所帶來的壓力若沒有及早發現,假以時日便會越發沉重。等到夫妻雙方發現的時候,往往關係便已出現裂痕了。

怎麼吸引靈魂伴侶

有位單身的朋友最近突然問我:我該怎麼像妳一樣吸引到一個最合適的靈魂伴侶?

看到這個訊息時,我不禁啞然失笑。

我記得去年聖誕夜,原本是大家甜蜜在家期待聖誕節到來的日子,但我和先生卻大吵了一架,我難過地在孩子睡後打電話給媽媽痛哭,說我好想離開這段關係。

如今我已經忘了為何而吵,但我清楚記得在掛上電話後,媽媽傳了一封訊息給我:「想想老丹,他悲傷的童年難免會有不可理喻的情緒。」

對另一半的苛刻來自自己內心的匱乏

隔天心情沉澱後,我想起鄧惠文醫師的網路課程<鄧惠文的關係心理學:夫妻篇>──這門課每回看後都給我不同的啟發與領悟,其中鄧醫師提到:

「如果妳的伴侶缺乏的東西觸動妳內心的焦慮與存在價值,妳可能就會因此對伴侶的要求非常苛刻。」

鄧醫師認為,我們也許能好好問自己,為什麼內心缺乏這個東西會那麼嚴重?為什麼我要這麼在意另一半有沒有給這個東西?因而重新平衡與取捨:我們到底希望另一半把重心放在哪裡?

我突然清楚的領悟到,十年前我嫁給先生,是因為他的脾氣好,而且年紀比我大。

我內心其實一直想要的,是另一半來彌補我「爸爸」所無法給的空缺。而這股匱乏,也常常促使我們之間爭吵──尤其是當我帶孩子心力憔悴時。

我意識到,我的內在小孩也會與自己的小孩吃醋,會一起鬧彆扭,希望能被「父親」照顧。

--

從小,父親在我眼裡,他一直未能成為奶奶與媽媽眼中合格的「父親」。

我常在奶奶與媽媽口裡聽到他的幼稚與荒唐。有時我希望自己趕快長大。

父親多數時間在家,但卻也不在──因為他往往待在自己的世界裡。

於是我在成長路上對於父親所卻乏的「陪伴」與「經濟提供」,讓我非常沒有安全感,因而在結婚後對先生非常苛刻,並且幾乎是下意識的──只要見他有一絲「孩子氣」或「無所事事」的時刻,我便會焦慮不已。

有一次,我先生受不了而憤恨地問我:「妳是把我當妳爸爸嗎?」

別急著要別人成長,自己成長比較重要

在十年婚姻的風風雨雨中,我終於體認到:過去我一直無形中將父親的影子投射在先生身上。

我開始練習提醒自己:「他是我孩子的爸爸,不是我的爸爸。而他已經做的夠好了。」

想起先生為了我們的家計而願意六年加班、每天開車兩小時來回工作卻不喊苦。天性高敏感的他,在幼年時面對父親家暴與棄家、哥哥離世……心中種種叩問卻不得解,隨著時間流轉,看似表面上先生的傷已癒合,但我卻明白,當時幼小的他其實學會將情緒壓抑、封鎖在心頭。唯有如此,他才能不再受傷。

當我沒有意識到先生過去未癒合的傷,再加上我自己對於童年的匱乏,於是便容易因為先生吵架時的逃避,或在他情緒到達臨界點而把自己關在房間的舉動而勃然大怒,進而在內心不斷上演我奶奶以往面對爭執最常出現的戲碼:離家出走。(但我想到家門外面都是黑漆漆的樹林便做罷了)

我曾多次在和先生有爭執時要求他和我去做婚姻諮商,但都被他斷然拒絕,讓我很氣惱。

某一天,我突然看見薩提爾教養專家李儀婷分享:「不急著教別人成長,自己成長比較重要;想去任何地方,請先敲敲門,尊重房子裡的主人。」我霍地明白:是啊!諮商再好,前提也得是先生願意。也許此時此刻,諮商對他而言,不是救贖,而是威脅。

自此,我開始學習回頭先照顧自己的身心:常聆聽心中那感到匱乏的小小自己,並定時重訓與靜坐。更重要的是,放下「希望先生能改變」的願望,接受目前的他,已經是他所能成為最好的自己了。

在婚姻與育兒磕磕絆絆的路途上,我終於越走越明白──人生中唯一能懂我的,只有我自己;沒有最契合的完美對象,只有投入心力經營的伴侶關係。

而這段伴侶關係,能否細水長流,也取決於我們的心念──若我無法填補自己內心的匱乏,縱然外界換過再多次的關係,將來還是會走進一樣的死胡同。

發文作者

我們是澳洲的吉爾家!成員由一個不諳中文的天兵爸爸、兩個相差一歲每天爭吵的姊弟,以及一個理智線常斷裂的媽媽組成。育兒之路從第一天開始,就註定充滿歡笑與淚水。但無論妳在哪裡,我想讓妳知道:育兒路上不需踽踽獨行。讓我們一家用歡笑與感恩,陪妳一起寬心育兒!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