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分享我有一個澳洲神婆婆,她在我和先生有齟齬時告訴我:「我雖然愛自己的兒子,但身為女人,我更挺妳。如果妳需要陪伴或支持,我的家永遠為妳敞開。」
(全文請見:《澳洲婆婆:我愛我的兒子,但同為母親與女人,我更挺我的媳婦》)
婆婆這一席話讓我銘感不已,更期許未來我若成了別人的婆婆,也能同樣悉心相待。
但我的婆婆並非生命路途順遂,所以對人和善;反而是因為她所經歷的坎坷太多,因此更懂得將心比心,善待他人。
荒唐年代,婆婆的坎坷婚姻
婆婆育有五個孩子,因為前公公的暴力傾向與外遇,讓她最後毅然帶著五個年幼的孩子離開。
這些年來,婆婆與我談及前公公的次數不多,但每次談論,總會讓極為堅強的她紅了眼眶:那是一個生了孩子後女人就必須放棄工作的荒唐年代,婆婆因為生了孩子而必須放棄她從事護士的大好前程。
老丹對父親的印象,停留在他三歲的某個午後:公公在老丹原該是牽著爸爸的小小手心裡塞進了錢,而後轉身離去;大姑則告訴我,在她約10歲時,公公婆婆起了小爭執,公公竟在車裡對患有嚴重氣喘的婆婆拳腳相向,嚇得車內尚年幼的大姑必須帶著弟妹從車窗爬出向路人求援⋯⋯
面對丈夫家暴、外遇,不斷懺悔求和,多次心軟的婆婆為了五個孩子的未來終於毅然離開。
與其咒罵命運,不如選擇記住被幫助的美好
離開公公後,為了養活五個孩子,婆婆兼了三份工;為了省錢,婆婆自己替孩子做衣服、許多的家用品從二手店便宜取得。然而幾年後,老三正值青春洋溢的十六歲,某天卻突然心臟病發去世,對全家造成了極大的打擊。
但面對諸多人生的折磨,婆婆與其咒罵命運,更寧願選擇記住被幫助的每一個美好。
婆婆聊天時回首過去,「幸虧我媽媽當時幫我許多忙。當我經濟拮据住在露營車營地時,她常幫我一起照顧孩子。」
在婆婆身上,我看見一位偉大的女性用身體力行告訴我的智慧:無論經歷什麼,妳遠比自己所想的還要堅不可摧。
幾個月前,我帶女兒看一位曾與婆婆共事的耳鼻喉科醫師,即使事隔三十多年,他仍對婆婆有著無比的敬佩:「妳婆婆經歷太多了⋯⋯而她的堅強讓我佩服不已。」
我愛孩子,但他們終究有自己的人生要過
每回聽婆婆聊起過去四、五十年的育兒經歷,除了讚嘆她的耐心與愛心,我覺得更不可思議的是:這些年後,婆婆對孩子從沒有「你是我一手辛苦拉拔長大的,所以必須聽我」的佔有慾;反倒清楚明白——孩子從不為父母所擁有。
一如作家龍應台曾說:「我很深刻的體會是,作為父母,無論如何要把「平等」帶進彼此互動中,不能、也不該把子女看作「你是我血肉的延伸」。誰是你的延伸?他就是他自己。」
婆婆坦承,她很懷念么兒老丹年輕時週末常邀朋友到家裡烤肉、在車庫組樂團的熱鬧日子。而今這樣的機會已少有了。「時至今日,我也仍希望能和我的兒子保有共同興趣。但我明白,孩子終歸有自己的人生要過。」那天婆婆的微笑裡,帶著一絲接受失望後的釋然。
婆婆總在我困惑時助我明白:孩子註定要從我們的人生中出走。而我們能做的,僅是陪伴,並在孩子遠行後,替他們留一盞回家的燈。
也因此,每次當我想到婆婆,總是覺得自己中了樂透——她在我學習當母親這條磕磕絆絆的旅途上,不僅豎立了最佳的典範、更成為我失意時的最佳後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