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伴侶步入婚姻,要面對的問題便不再僅限於雙方,往往更延伸至至兩個家庭的成員,尤其是彼此的父母。也因此,如何和雙方家長相處,是許多人踏入婚姻後要花許多時間與心力適應的部分。
然而身在異鄉第十個年頭,我衷感謝我認識了從第一天認識起便無條件接納並支持我的澳洲婆婆。
我不曉得西方婆婆是否普遍比較開明,或是只有我中了樂透?但我感念澳洲婆婆從不介入我與先生的爭執,也不插手任何親子間的教養問題。
當遇到與先生的爭執
自從有了孩子後,許多問題我開始習慣自我消化,連最親的母親也鮮少透露,一來遠水救不了近火,二來母親聽後只能幫著一起擔心。
因此,有時心事淤積多了,人便消瘦憔悴。此時,我的神婆婆便總適時出現,給予恰到好處的關心。
記得有一次,我在和老公爭執後沒有人可吐露的情況下,我把心事寫在臉書上,婆婆看見了(經網站自動翻譯),沒有特意過問,只在幾天後低調地以簡訊來傳達關心:「麗莎,不曉得妳這星期天有沒有空,和孩子一起來吃午餐吧?」
當下我未做多想,只猜是婆婆想孫子了。
到了婆婆家,我們像平時一般話家常。午飯過後,趁著孩子在婆婆的客廳享受電影時光,婆婆和我喝著咖啡,她才突然語重心長地說:「麗莎,妳知道,如果妳需要陪伴或支持,我的家永遠為妳敞開。」
聽到婆婆此話,我泫然欲泣,心中先前還壓著與老公拌嘴後的壓力,已無形中釋放不少。也因為婆婆的關心,我開始聊起了最近和老丹的育兒爭執,以及所面對的情緒風暴。
「即使妳沒說,但我真能懂妳的心情。獨自一人在異鄉,除了要教育兩個孩子,還得面對和丈夫爭吵後無娘家可回的無奈。丹尼爾知道妳要面對的這些壓力有多大嗎?」婆婆嘆了口氣。
「他是我的兒子,我當然非常愛他。但是,我永遠記得過去那些育兒上的爭扎。身為母親,我好能懂妳的無奈。所以,他有權利可以鬧彆扭,但妳更有權利不被他的情緒影響!因此,若妳和他有了爭執,我完全挺妳。」
當面對親子間的教養
六年前當我生老大時,婆婆來探望。還沒看過孩子,她便先遞給我一束鮮花與一條和大姑們聯合準備的手鍊:「謝謝妳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孩子的一歲生日上,婆婆也不忘給我一束玫瑰,並拍拍我的肩道:「辛苦妳了,沒有妳,孩子怎麼能充滿平安喜樂?」
隨著孩子開始說話,我在家教他們中文,婆婆也全然贊成。有時在婆婆家,孩子忘了切換成英文,婆婆也不以為意,耐心地陪孩子用英文重新表達,或者請我翻譯。她給予我最大的包容,因為她知道那是我延續母語的重要耕耘。
漸漸地,我發現,婆婆如此的貼心舉動,來自於她懂得看見每個人的獨特性。
兒子、孫子固然都是她的寶貝,但媳婦更也是極其珍貴的存在。
她時常在我與之分享孩子在家的勞作照片時,回訊鼓勵:「妳真的是個好母親,孩子因為妳而快樂成長!」
「雖然我是孩子們的奶奶,但我知道,育兒這件事,只有媽媽最清楚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合適的方式。」所以除非我在育兒上請求建議,否則婆婆通常不會插手。
因為在育兒路上時常受婆婆大大的鼓勵,讓我更能在狼狽中快速振作起來,那是一種默默努力被人看見後的滿足與感恩。
每次在探望婆婆後,上車前一刻我會與婆婆擁抱道謝:「謝謝妳對我們今天的照顧。」
「這是我的榮幸。育兒不簡單,我希望妳過得開心。記得,妳可以隨時來找我,我也享受這樣的時光。」婆婆燦笑。
有這樣一個把我放在心上的澳洲婆婆,是我在異鄉十年將根扎穩的最大養分;更期許,未來我若成了別人的婆婆,也能像我的婆婆同樣將心比心,對媳婦悉心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