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六項生活儀式,增加孩子的幸福感

小時候,我最期待農曆新年及端午。不只是因為當天放假,更是因為奶奶及媽媽為節日所帶來的儀式感──新年時媽媽的大掃除與春聯張貼,以及年糕、發糕的準備;端午時奶奶陽台曬魷魚、洗粽葉,以至炒米包粽的的飄香……都為我當時對時間尚不熟稔的小小腦袋,種下了對「過日子」的期待。

20多年後我已遠嫁澳洲,如今因著我身邊的澳洲親友們普遍對生活儀式感的用心,潛移默化下,我也開始為孩子在生活中建立了不同的儀式。

而我驚喜的發覺,這些儀式感,除讓我兩個學齡前孩子對日常生活有所期盼,更為他們無形中建立了基本的時間觀念。

以下是我們在澳洲最常做的親子活動,雖然平實,卻是幸福的來源:

1)     每早起床更衣,即使沒有外出

以往,因為我的工作只需在家面對電腦,多次被老公唸:「不外出也換個衣服吧!精神爽快一點。」果然不假,換過衣服後再工作,精神上比較投入。即使孩子不上學的日子,我們也這麼做,讓孩子為一天的開始做期待與準備。

2)     每晚睡前的共讀時光

Lara剛出生時,我便在書中讀到睡眠儀式的重要性。儀式因人而異,可以是洗澡、唱首歌……等,讓孩子知道儀式結束後就是上床睡覺。而我選擇看書。除了時間長短簡單彈性,也能藉睡前共讀時光來增加親子的親密感,以及孩子在海外對中文的敏感度。如今,我家孩子已將這項儀式視為不可或缺的睡前活動,有時我想偷懶還會被孩子催促,看完書才願意去睡呢。

3)     每周固定時間的祖孫約會

在澳洲,祖父母並不流行幫忙顧孫。由於工作沒有退休年齡限制,年過七十仍在工作的人所在多有;即使已退休,許多人也總有忙碌的退休生活,如與銀髮朋友定期聚會,或是和另一半環島,鮮少有長輩認為自己退休後的生活是為了「顧孫」。

我的婆婆也是如此,兒女要和她見面還得看老人家的行程。為了讓孩子在上學前能與奶奶有更緊密的關係,我們去年開始便跟婆婆預約每周固定一天,由她帶孩子看電影、玩樂或約會。這一天也成為孩子每周最期待的日子。

4)     生日會

澳洲人的社交圈很早就開始了。許多家長平時忙於工作,對孩子們的朋友大多不熟,所以生日會便是認識孩子交友圈及其他家長的重要場合。

對於不喜歡社交的家庭如我,也多半會與親人舉辦一個溫馨小型的生日會或聚餐,讓孩子知道這是值得慶祝的一天、他們又成熟長大了一點。

5)     每年固定的聖誕老人照

每年聖誕節,百貨公司都會搭設專業的棚架,聘請打扮專業的聖誕老人與民眾拍照。許多民眾都在孩子尚未滿一歲就帶去找聖誕老人合影。看著孩子起初因面對聖誕老人而恐懼大哭或是好奇地直盯;以至未來幾年發現聖誕老人是偽裝後的開心與期待,都被記錄在一張張照片中,成為孩子最生動的成長紀錄。

6)     畢業典禮與開學第一天的接送

Lara去年的幼兒園畢業典禮舉辦在平日早上,因為新冠疫情的關係,規模不大,整體裝飾也非常樸素。但仍可見到許多家長跟公司請假一兩個小時來參加,只為了與孩子一同見證畢業當下的喜悅。

今年Lara五歲要上小學了,澳洲小學新生的傳統,就是第一天由爸媽送進教室。我家平時不輕易請假的爸爸,在得知後馬上決定要當天向公司告假兩小時,親自帶孩子進教室。也許孩子不會記得,但那股感動卻會永留在父母心中。

每一個生活中的儀式,除了培養孩子幸福感,也讓我更加珍惜這無常的生命裡所能擁有的親子時光;藉由創造日常生活中的儀式感,我們更明白生活中看似平凡的幸福,其實是最不容易的擁有。

發文作者

我們是澳洲的吉爾家!成員由一個不諳中文的天兵爸爸、兩個相差一歲每天爭吵的姊弟,以及一個理智線常斷裂的媽媽組成。育兒之路從第一天開始,就註定充滿歡笑與淚水。但無論妳在哪裡,我想讓妳知道:育兒路上不需踽踽獨行。讓我們一家用歡笑與感恩,陪妳一起寬心育兒!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