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讓我把台灣帶進澳洲家裡

我和許多海外父母一樣,自從孩子呱呱墜地,便對他們中文能力是否能延續而隱隱操著心。這份操心,也在我的孩子開始上幼兒園後開始光明正大地越發膨脹──因為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中文溝通,一個星期去兩天幼兒園,不消幾星期,孩子回家後英文馬上變成了主聲道。

當孩子大概三歲起,我開始教他們認字。但當時由於不積極,也就成效不彰。身邊的朋友,大多是在孩子五歲上小學時,開始讓他們周末上中文學校。但我一想到平日孩子已經上了五天的學,周末還要再上半天的課,我的胃就不禁緊縮了起來。

當我把煩惱的念頭告訴朋友,才知道這是身邊許多人共有的困擾──孩子一旦步入小學,先前花了五年建立起的中文堡壘,便在每天英文潮汐的沖刷下快速侵蝕崩塌。

「這就是在海外孩子中文的宿命吧?」我難過的想。

當2020年新冠病毒開始席捲全球時,我和許多居外的僑民一樣曾考慮回台久住。但我不是因為台灣比較安全,而是因為「回台灣我就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中文了」。(後來細想,回台即使鞏固了中文,面對英文大概又有相同的焦慮)

所幸老天在這時讓我認識一位同樣也身在澳洲的台灣朋友。和她一聊才知道,有一些海外家長,雙方都不諳中文,但孩子的中文反而比其他中文家庭的孩子還來得更好,怎麼可能?究其竟,原來就是因為父母不懂中文,他們才更在環境準備與資源上下足了工夫;儘管孩子一開始起頭比較慢(因為父母不懂中文),但細水長流下,孩子中文卻因此有了很棒的結果。

朋友這番話,簡直是一記當頭棒喝。

後來看到一篇海外爸爸Oliver的專訪,更讓我看到Chinese Language Ecosystem(中文生態系,簡言之就是要創造中文沉浸式學習的環境)是海外學中文的關鍵──如果我們無法在台灣養育孩子,那麼就把台灣帶進家裡。

Oliver自己當初是小留學生,後來美國出生的兩個女兒在他的陪伴下,也學會了中文。不僅於此,他們父女三人如今更在美國致力於推廣網路遠距中文辯論課,讓海外的孩子也能以中文流利順暢地表達自我。

深受啟發下,我開始逐漸改變家中的中文環境。

1) 繼續保持與孩子每日不間段的中文對話,影片我們也九成觀看中文,諸如一同觀賞媽媽兒時喜歡的《小丸子》或《小叮噹》,並期待將來能買漫畫版一起看

2) 將家中的客廳增設了一個中文圖書館,早晚盡可能都撥出時間與孩子共讀

3) 除了閱讀,我最近也嘗試讓五歲、開始對拍照有興趣的大女兒在生活中拍下照片,陪她印出來後做成圖像手寫日記,這對識字有了很大的幫助

4) 與朋友每週挑選固定一日,共讀識字書

5) 與台灣的親友視訊外,也大啖台灣零食

6) 與兩位居澳洲不同州的朋友共同創立了一個專屬紐澳父母的「紐澳孩子的中文遊樂園」社團。希望藉眾志成城的力量,讓南半球爸媽在中文的伴學路上不孤單

而幾週下來,我家的效果驚人。最近女兒從學校帶回一幅她自己做的畫,讓我看了熱淚盈眶。

畫中她說是過年的場景:場面熱鬧喧騰,有舞龍舞獅搖擺逛大街外,更有龍燈逡巡。畫的上半部掛著中式燈籠(下面還有流蘇),燈籠外是Lara自己寫的中文字。夜晚的煙火,則為這一幕熱鬧更加添色。

Lara說她好喜歡中文字,因為好漂亮。當孩子將中文字當畫欣賞的這一刻,殊不知,媽媽我更把她讚揚中文字的這一景,在我心中裱框成了一幅無價之寶……

當我漸漸把台灣的環境搬進家中,中文之於孩子便增添了一層親切感;有了親切感,也便容易增加情感。每回姊弟們與阿嬤視訊後,總會說他們好想回台灣吃阿嬤買的「銅鑼燒」和「鳳梨酥」。

還記得幾週前,我參加了Lara明年小學預備班的家長座談會。座談會中有一對父母都是華人,會後詢問帶副校長:「我的孩子英文不流利,明年銜接可會有問題?」副校長報以和煦的微笑:「孩子的適應力會超乎你們的想像,別擔心。」

能讓你的孩子保持雙語是種幸運。」停頓了三秒後,副校長幽幽補充,「我母親講三語(歐洲地區),如今我卻只會英語。我現在多希望她當時能教我其它語言。」

於是我曉得,這些把台灣帶進澳洲家裡的日子,都是我留給孩子愛的印記。不管將來他們能保留多少,至少都會記得那是媽媽的語言──裡頭包含著滿滿對孩子的愛,以及對故鄉無止的思念。

發文作者

我們是澳洲的吉爾家!成員由一個不諳中文的天兵爸爸、兩個相差一歲每天爭吵的姊弟,以及一個理智線常斷裂的媽媽組成。育兒之路從第一天開始,就註定充滿歡笑與淚水。但無論妳在哪裡,我想讓妳知道:育兒路上不需踽踽獨行。讓我們一家用歡笑與感恩,陪妳一起寬心育兒!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