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又到了新的入學年度,如果你也正考慮讓孩子開始熟習學齡前的團體生活,但又不曉得參觀幼稚園時該怎麼知道「就是這間了」?以下是一些我個人的幼教工作經驗、雙寶媽體驗,以及同為幼教業的網友熱心補充的資訊,供爸爸媽媽們參考,讓不知從何著手的您有個頭緒。
學區
幼稚園彷彿一個小型社會的縮影,孩子行為常大大反映出家庭的教養與氣質。有時候就算老師非常認真教學,積極給予小孩安全感,但當太多孩子有偏差行為的時候,老師便很難顧及其他相對聽話小孩的感受,園內小孩的情緒穩定度和聽講度也都會相對低,所以說孟母三遷所言不假,盡量送孩子到較好的學區還是相對安全的。
走進幼稚園的第一個直覺
有的幼稚園蓋的金碧輝煌,擁有許多最先進的設施或玩具,但孩子感覺似乎哪裡不對勁;有的校園看起來老舊,但乾淨整齊,孩子看起來放鬆。如果是這樣,後者會是較好選擇。因為在接觸這麼多孩子以來,我深覺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不是一個學校的設備,而是那個陪他一天8小時的老師。
和園長及老師的聊天內容
通常帶家長參觀的是校園的是園長,除了了解園長的教育理念外,若能詢問:
- 該校大部分的老師年資多久?是全職?還是兼職?建議超過一半人員待超過3年,這個校園穩定度才算好。(詢問原因是:有很多幼稚園會接臨時托嬰的小孩,這時校方就會雇用很多的兼職人員,對小孩來說若他不熟悉照顧者,就很難有安全感,沒有安全感,小孩就容易哭鬧、行為偏差的機率大大增加,反觀照顧者同樣的心態,對於不熟悉的小孩就難安撫,難安撫相對的耐心就會降低。)
- 請園長帶你認識將來孩子要進入的班級老師。和老師聊聊該班上的平日作息以及個人育兒理念,也藉機觀察老師和你的孩子怎麼打招呼,是裝出來的敷衍?還是打從心底的歡迎?畢竟園長再和善,最終陪你孩子哭泣/如廁/畫圖/換尿布的還是一天陪他8小時的老師。
簽約前,分時段多參觀
參觀第一天,如果孩子對於園區還算喜歡,也不要馬上答應,多參觀幾次(transit time/ play time),每次參觀的時間最好不同(如果校方允許),每次讓孩子待1-2小時不等,父母在旁觀察。
澳洲幼稚園我推薦的參觀時段:上午9-10點或下午3-4點(大多為戶外玩耍時間)。
觀察內容:
◎教室佈置
教室裡應該會有孩子們的作品陳列(但年初剛開學可能不多),參觀作品內容是否多樣性,而非如果太過完美/一致/制式,因為每個孩子的想像力不同,反映在畫上的傑作就不應相同。
◎老師態度
上述時段裏,爸媽可在一旁觀察園裡的老師怎麼和其他孩子互動(是坐在一旁發呆呢?還是真的參與孩子的邀約/遊戲;處理孩子問題時是堅定溫暖、還是不耐煩,甚至厲聲斥喝?孩子是海綿,老師怎麼處理事情孩子也會學習。另外,我自己看過太多共事過的同事,抓準時機休息/不和孩子互動,但下午見到家長卻又全然不同的態度),再者也觀察老師怎麼安撫難過的孩子情緒/勸導頑皮的行為,因為這些都你的孩子上課後會遇到的情況。
◎校園設施
無論室內或室外,最重要的是:安全、安全、安全!
儘管幼稚園成立一定已經通過嚴謹的安全規範,但在經年累月的使用下,一定會有設施上的磨損/小細節是老師沒注意到的,爸媽也可以觀察,以了解這個學校人員對於安全的審視度。例如:學步兒接觸到的玩具是否過小(小於廁所捲筒衛生紙內芯的直徑就要留意)溜滑梯旁或單槓旁是否有舖足夠的軟墊;豔陽下大多數孩子是否都有戴帽穿鞋(我曉得孩子喜歡自己脫掉,但家長可稍微留意老師是否有時常提醒孩子。我工作的公司這個夏天已經發生幾次孩子因為沒穿鞋而燙傷的意外,所以老師也很小心。)
◎玩具多元性:
澳洲的幼稚園,孩子鮮少待在室內,大多時間都在戶外玩。但當外頭資源不足,也會大大提升孩子起爭執/搞破壞的機會。若家長能觀察以下幾點,便有可能替你的孩子減少不適應的時間。
1. 是否有足夠孩子跑跑跳跳的體能設施與空間?
2. 是否有讓孩子能安靜/扮家家酒/閱讀/繪畫的空間?(這點尤其重要,特別是對於許多高敏感的孩子來說,會更喜歡靜態活動。我遇過許多孩子哭泣的情況,最後老師書/畫筆拿出來,孩子便逐漸安適下來。)
最後,若問我選哪幾天送孩子好?能連續的天(例如二、三)會比間隔(一、三)來的好;兩天又比一天好(一周僅一天通常孩子會比較難適應,寧可上兩天但早點接回家);週二、三、四更是大多家長的選擇,因為週一、週五時常遇到國定假日,放假托兒費還是要照繳(註:有熱心網友告知city council的kinder/childcare好像很多國定假日不收費,有興趣的父母可查詢看看。)。
決定讓孩子入學後……
- 不要讓孩子穿名貴的衣服/鞋子,或帶貴重的配件,因為用髒/遺失率很高,也很難找回。
- 讓孩子帶著他的安撫巾/玩具/有母親氣味的絲巾…等去幼稚園,能大大幫助孩子穩定情緒。
- 帶去學校的所有物品(餐盒/背包/衣服/以至鞋子/水壺/帽子)一定要通通寫上名字! (我更發覺醜醜的麥克筆還是比貼紙有用多了,貼紙容易被孩子摳掉。)
- 澳洲的幼教人員薪水低,工作雜務多,千萬千萬體恤他們的辛苦;若能在接孩子時感謝她們對孩子的照顧,會大大減輕她們整日下來的辛苦。
以上是我工作&媽媽的個人淺薄心得(以及網友熱心補充),希望能幫住到一些澳洲的家長們,若覺得受用,也歡迎分享給你身邊的爸媽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