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兩位雙語小小孩(中文 /英文)
身在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度,許多澳洲居民平時公共場合說英語,但轉頭跟孩子/父母溝通時瞬間切換成另一語言也屬常見。由於我家的先生是不黯中文的澳洲人,因此當我懷Lara的時候便開始思索、並請教身旁的媽媽朋友們:究竟怎麼培養孩子講雙語的習慣?
夫妻雙方要有共識
怎麼教在英語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中文?就只跟他說中文呀!
話雖如此,別以為妳想教孩子中文另一半就肯定會認同。事前溝通一定要做好,幫先生做心理建設也可能需要(例如:說明他可能會聽不懂孩子和媽媽之間講什麼,但保證會再用英文翻譯一次給爸爸聽)。我身旁聽過的例子是一位媽媽跟孩子講中文,一段時間後爸爸覺得被孤立,於是請太太偶爾也跟孩子講英文,讓在場的他有參與感,結果聰明的孩子知道媽媽英語也通後(加上英語又比中文好發音),從此不講中文了。許多時候,海外生長的孩子中文幼苗是否能繼續茁壯不枯萎,就端看另一半是否願意幫忙。例如: 當孩子發現用中文和母親對話越來越困難,繼而轉向以熟悉的英文和父親求救,當下父親是否站在母親那一方(堅持請孩子用中文去問母親)就是關鍵點。
而另一種是先生或婆家擔心孩子出生就要學雙語(甚至三語)會語言混淆,最後什麼都學不好,於是希望孩子先學一種語言就好。然而雙語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雖然一開始會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學會清晰地表達,但是之後他就能很快熟練地使用兩種語言說話,而且以後學其他語言反而比一般孩子更有優勢。我身邊一位朋友,孩子是三語並進(中文、法文、英文),現在才4、5歲但看到丹尼爾就說英文,對身旁爸爸講法語,一回頭又能用中文流利地回答媽媽和我的問題。根據《實驗兒童心理學雜誌》的研究顯示,雙語兒童大腦的執行功能比單語兒童反而更強,它能在不同的任務之間輕鬆切換,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以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更突出。
雙語學習黃金期
嬰幼兒的成長過程中,2.5-3歲是語言爆發期,這個時間學習語言的能力特別強。(怪不得我最近常覺得Lara像空谷回聲。例如:我問Lara「好吃嗎?」她看著我回道:「好吃嗎?」我說「妳說”好吃”」女兒直接回聲「妳說好吃」);許多語言學家認為,孩子在入小學(6-7歲)後學習語言文法的精準度/模仿某些發音的能力則開始逐漸降低,到了青春期後則完全喪失這個能力。所以青春期後再學第二外語會比學齡前兒童來得吃力,但學齡前學習不同語言的孩子若不加以持續,之後忘記第二外語的速度也很快。猶記我年幼時,奶奶和我講閩南語,我則和爸媽講國語,但上了小學後身旁同學講的是國語,很快我便拒絕再說閩南語,時至二十年多後的今天,我大概還能聽懂比較簡單的閩南語,但已經完全不會說,甚至要開口已經抓不準發音了。
我家孩子的中文養成
依照先前提到的夫妻共識,我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經和丹尼爾討論過日後的語言問題:我將只和孩子說中文,而爸爸則和孩子說英文。所幸丹尼爾非常支持,甚至告訴我他年輕時非常羨慕學校那些「會兩種語言」的同學;就連婆婆及小姑們也提醒我要跟孩子講中文,因為這對日後孩子的發展肯定有幫助。
雖是這麼說,知易行難,短短兩年半的執行過程裡我還是遇到以下問題,好險身旁有相同經驗的媽媽前輩引導下,問題逐一解決,抑或讓我更堅持步伐。
-
跟孩子講中文他一點反應也沒有
這是許多媽媽一開始遇到的大難題,也很容易就此放棄和孩子說中文。尤其頭兩年,孩子似乎已經開始講英文單字了,面對中文卻是一個字也不肯說。但那並不代表孩子聽不懂。我記得在Lara的剪貼簿中寫道:「14個月,開始會叫爸爸,說謝謝的音也更加清楚;在我對她說「請把門關起來」時,她會照做。」當時的小勝利,讓我內心激動不已。當時Lara看到汽車或花,已經開始喊道「Car! Flower!」無論我怎麼看著車對她說「車子」女兒總旋即回我「Car!」
這樣的日子很讓人挫折,尤其她開始上幼稚園,身邊朋友都是洋人,雖然老師是中國人,但也無法單就Lara一個人講中文,大多還是得以英文和孩子們溝通。
所幸在其他過來人媽媽的鼓勵下,我依舊堅持跟她說中文,在Lara滿兩歲第一次回台灣後再回澳洲,她的中文突然如泉湧出,汩汩不絕,讓我又驚又喜。(大概終於知道她的世界裡中文不是只有”媽媽”講)
-
在公開場合(例如外出購物或者和洋人朋友碰面)不講英文感覺不禮貌
許多媽媽因為這個原因而在其他人面前對孩子講英文,結果聰明孩子知道媽媽會/可以跟她說英文,之後便容易拒絕再說中文。
我的理髮師是位日本媽媽,先生是英國人,有兩個就讀小學的女兒。當我向她請教這個煩惱時,她是這麼說的:「我即使在公開場合也仍舊和女兒說日文,但說完後我會向旁人翻譯,擔心不禮貌的話再向他們解釋為什麼我這麼做(如:想教孩子母語)。」多半的人都能理解。後來我也如法炮製,果真所有聽到的人都能理解;有次一位送信的郵差聽到Lara跟他說「謝謝」後,更問我該怎麼用中文跟她道別。
曾經聽過一些在澳洲生活的臺灣媽媽說:「我去學校接孩子時,對她講中文,結果旁邊的洋人居然對我說“妳現在在澳洲就應該說英文!”」通常這個情形發生在比較內陸、不多外來/移民人口的地區,只能說該洋人媽媽井底之蛙的心態很可惜。
-
可以唱英文歌嗎?
一開始我會跟著唱Lara唱英文(加上生孩子前我才在澳洲幼教業工作了近三年,每天接觸的不外乎是英文兒歌)一段時間後我自己怕混淆,便只唱中文兒歌;但有段日子Lara因為已熟悉英文兒歌的旋律,當我開口唱中文歌曲時,她便馬上喝止我「不要媽媽!」後來,我心生妙計,保留女兒喜歡的英文兒歌旋律,把歌詞改成中文(例如Lara最愛的英文童謠Family finger song,翻成中文也很容易。)當女兒唱英文,我用中文接唱,久之她便被我牽引過來。
但以上並非絕對,我知道有許多爸媽仍會教孩子英文歌曲或英文單字,孩子中英文學習上也切換得很好。但我自己怕混亂,再者我教英文絕對沒有爸爸到位,也無法用英文適切地表達我的意思,所以我只教女兒我的母語。
強化再強化
在澳洲,除非雙方家長或家中其他成員會跟孩子講中文,不然一上幼稚園或小學後,孩子中文停滯或下降的速度大概是呈等比級數。現在就連才兩歲半的Lara一周去上幼稚園三天,回家跟弟弟說話已經是用英文(每天不斷問弟弟喜好"would you like"或是要他看東西 ”Look Brandon!”)
我們比較幸運的是,Lara和Brandon去的幼稚園為小型、類臺灣在自家照顧孩子的保母型日托(family day care),通常這樣的日托僅一位老師,最多招收四位學生。Lara的老師剛好來自上海,昔為數學老師,先生則是翻譯官,後來技術移民到澳洲後,自己便在家帶起孩子來。所幸老師會說中文,所以平日她時常中英參雜著跟Lara及Brandon說話(畢竟其他學生是當地洋人),更妙的是Lara班上的洋人朋友現在已經會唱中文小星星、中文數數、以及中文招呼語,有時發音比Lara更字正腔圓呢!
然而這種機會可遇不可求,除此之外,媽媽也能自己創造中文環境:
-
請Au pair :
性質有點像保母,對方幫忙帶孩子,而妳則提供住宿及三餐,偶爾加上一些零用錢;適合要上班又怕孩子沒有中文環境的家長。
-
參加中文團體:
可以找當地華人區的Play group或者中文學校。(後者適合三歲以上)
-
結交講中文的媽媽朋友,帶著孩子不定時聚會:
語言的學習並非單向(僅妳對孩子說)孩子也需要透過觀察其他人的社交來模仿應答方式。(例如: 看其他孩子怎麼用中文跟爸媽溝通)
-
看中文卡通/兒童節目:
這也是讓異地孩子學習中文的好方法,但是,要讓這個方法發揮最大效益的辦法是──跟著孩子一起看!不然看電視也容易流於單方面的資訊輸入,然而學習語言需要雙方面的互動。我自己的做法是,陪Lara一起看中文卡通,然後對她重複我看到的重點,或是問她電視上有什麼(例如看佩佩豬時我會說:哇!妳看,喬治手上拿的是什麼?是他最喜歡的恐龍對嗎?)
-
手足幫忙:
自從有了Brandon,我也開始對他講中文,Lara再也不覺得中文是個媽媽和她之間的語言。從起初對兒子不斷重複說「爸爸、媽媽」,Lara看到我們的互動覺得有趣,有時也跟著弟弟牙牙學語起來;最近我開始對剛滿一歲的兒子講句子,例如指指指他面前的蓋子說「請你把蓋子撿給我」,Brandon看著我卻充耳不聞,倒是姊姊看著弟弟的反應後燦爛地笑笑,一臉「喔,拜託老弟!我可是知道媽媽在說什麼」然後幫忙把蓋子撿起來。
中文/英文自動翻譯
時常,Lara早上起床突然不願講中文,機哩瓜啦用英文說個不停,即使她仍照著我的中文指示行動,就是看著我不斷回以英文;然而,有時當女兒開心畫畫的時候,突然開口唱起了中文兒歌,讓我又驚又喜。在和孩子不斷妳進我退的N次中文練習下,某個周末,Lara和我在飯廳畫畫,爸爸陪弟弟在房子另一頭的客廳玩耍;爸爸看到兒子在揉眼睛,問道:”Are you tired Brandon? ” 這時在畫畫的女兒一聽到父子的對話,馬上抬起頭對我說「馬麻,弟弟累了。」讓我煞是驚訝。再有次,女兒不斷對我用英文央求要餅乾,但我假裝聽不懂,最後她急了,改口以中文說「馬麻,餅乾,可以嗎?」我才回應她了的要求。
書/CD/遊戲
起初我偏向購買傳統的童謠,但我也發現,這一代的孩子受外在環境影響,喜歡的音樂旋律偏向輕快/歡樂的形式,導致一些臺灣比較早期、旋律偏慢或小調的歌曲Lara通常比較沒有興趣或耐性聆聽。(尤其在她接觸澳洲團體Wiggles(請按此聽)大多為奔放熱情的歌曲後)
之前我曾買了過附有幾百首中文歌謠的點唱機,雖然曲目眾多,但父母自己耳熟能詳的沒有幾首,甚至壓根沒聽過(並且音樂未經重製,有些曲目聽來過於遙遠含糊)無法跟著唱遊的情況下最後兒歌淪為背景音樂,這樣學中文效果肯定打折扣。
但我仍會用其他形式向女兒介紹傳統的歌謠,那就是使用童謠有聲書,例如風車的《兒童歡唱繪本(網站請點我)》,是一本打造專屬幼兒的歌唱舞台的好書,裏頭除了挑選父母耳熟能詳的歌謠外,孩子可藉由點壓按鍵撥放音樂,並跟著旁邊的書頁一起看圖歡唱。Lara最愛的是”拔蘿蔔”一首,因為除了看圖外,我還會和她搭配旋律,一前一後玩拔河。
音樂聆聽方面,我則是選擇比較現代,曲風輕快的專輯,例如旅加拿大臺灣音樂製作人謝欣芷的作品幸福的孩子愛唱歌(網站請點我),將童謠結合古典樂,內容不僅好聽易懂外,曲調也讓耳朵如沐春風,大人小孩都能一起沉浸享受。
異地孩子的中文學習是一場長遠的路,我家孩子才剛起頭,屬於萌芽階段;除了多培養孩子對語言的興趣,爸媽的耐心也是一門不可或缺的元素。期勉我能和其他父母在這條育兒路上一起快樂前行,陪孩子喜歡中文、享受中文。
歡迎光臨吉爾家的臉書,跟我們一起分享生活中的新鮮事!
您好~感謝你的文章分享,很受用。
想請問~如果只對小孩說中文,
但先生不會中文,只能用英文溝通,那麼小孩就會知道媽媽是能說英文的,這會不會影響到小孩不學中文了?
但似乎又無法不用英文和先生溝通。
另外想請問,除了雙語學習外,第三個語言什麼時候讓小孩接觸比較好?因爲也怕說太多語言會讓他混餚。
(媽媽台灣人,爸爸韓國人 在澳洲生活)
讚讚
Hello huanhuanmom:
不好意思晚回了><
我覺得語言這部分確實需要妳和先生先做溝通喔!
而我自己的感想和身邊朋友的經驗是,若為了讓爸爸能融入而在爸爸面前跟孩子說英文,確實未來也會漸漸變成孩子只跟媽媽說英文(如妳所說他們終究會知道媽媽可以用英文溝通)
所以以我自己而言,即使在先生面前,我也只用中文和孩子溝通(再用英文翻譯給先生聽;孩子大後就會變成他們自己翻譯給爸爸聽)
因為這樣孩子即使大了,知道媽媽會英文,仍會"習慣"只用中文和媽媽溝通(就像我們和同在澳洲的台灣媽媽也只用中文溝通,即使我們知道她們也會英文。因為已經習慣遇見台灣朋友就是用中文^^)
我也曾一度遇過老公不平衡,要我改口跟孩子說英文的時候。
但我後來發現,我與孩子說什麼語言並不是癥結點,先生當時被我在情感上忽略了才是主因。
(所以若確定即使在老公面前也只跟孩子說中文,那要記得留時間給老公更多關懷和愛喔!)
但如果您的先生非常在意妳在他與孩子面前所使用的語言,那麼我覺得家庭融洽甚過一切,畢竟關係是一輩子的。
我和兩個朋友有開兩個臉書社團,也歡迎妳一起來和同溫層的姊妹們取暖,分享。
其中一個朋友的背景跟妳一樣,媽媽台灣人,爸爸韓國人在澳洲生活,至今她的三個孩子中英韓口語都完全沒問題,老大中英韓都閱讀 🙂
1) 旨在"陪伴孩子從閱讀中順便識字"的: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chineseliteracy/
2) 紐西蘭&澳洲 陪孩子學習中文的互助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538679883094731/
希望以上分享有幫到妳一些喔^^
Lisa
讚讚